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碳中和也确实会使部分企业成本提升,结合我国特色,初期肯定会更加利好国有电力及相关节能产业链企业,未来全部成熟落地之后将会利好更多相关新能源及节能企业。
目前,碳中和、碳交易每天都是热门话题。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先期目标(先达峰,再下降)。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实就是为了尽快达到以上目标的一种手段。总的来说,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碳中和也确实会使部分企业成本提升,结合我国特色,初期肯定会更加利好国有电力及相关节能产业链企业,未来全部成熟落地之后将会利好更多相关新能源及节能企业。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终碳中和一定也会提前。
中国将成为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相比趋于成熟的欧美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起步较晚。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源于2004年。2004年6月4日,国家发改委备选首批9个项目。国内首个注册项目,内蒙古龙源风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注册于2005-06-26,首次签发于2007-11-9);该项目目的是发达国家将通过开展CDM碳交易购买减排量完成其减排CO2的义务,发展中国家将通过CDM出售减排指标获得收益。从2011年底开始,中国先后在部分省市(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启动了8个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约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这也为我国政府推出全国碳交易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2012年颁发了第一部中国碳交易市场管理转型办法。碳交易在2007-2009年发展是最好的时候,碳价格最高时曾经达到过30欧元/吨。但由于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当时美国一直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加之经济原因,整个国际市场上的碳价格开始回落,导致大家对于新项目的开发热情骤降。2016年杭州G20峰会,确定了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同时还确定2017年建立全国碳市场。在2020年“3060”碳中和目标确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相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重回中心。
碳交易的第一批受益者将是国有电力及相关公司
之前的供给侧改革使市场竞争格局改善。大量产能落后,产能过剩企业被淘汰,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活下来的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上升,行业利润率提高。与本次碳交易,碳中和密切相关的煤炭、钢铁、电力行业目前主要是央企、国企。而这些企业做碳减排,也会更倾向于国资背景的综合能源管理企业进行合作。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另外,不少人也关注了碳捕集与封存、驱油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比较复杂,不成熟,投资很高,争议也比较多。国内中石化,神华等企业的共十余个项目均处于探索期。我们目前对碳排放也主要采用物料测算法的方式而非CEMS监测的方式。
最后,碳中和与碳达峰当前是热点,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策,几乎所有重点地区与央企都称将提前碳中和。也有部分企业通过炒作短时间成为了明星企业,但碳中和毕竟是大计,很多事情还在研究、发展,甚至很多标准还要完善,首批参与交易的只是火电企业。过度解读会透支未来产生泡沫。短期内,碳中和碳交易及相关企业的关注度有着较大的波动。而碳排放权落地之后相信更多国有及相关民营企业还会迎来更多机遇。